4萬億遠不夠專家建言再新增6.4萬億投資
; ">
2008年11月份,國務院出臺4萬億投資規(guī)劃以后,圍繞4萬億的爭議和建議一時間成為經濟學家們關注的重點,中國(海南)改革發(fā)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和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企業(yè)研究所研究員張文魁就認為,4萬億投資遠遠不夠,解決不了中長期問題。為此,遲福林還提出了一項6.4萬億的社會公共服務投資建議。
6.4萬億不遜于市場經濟改革
遲福林認為,過去30年我們依靠改革開放,解決了以人的溫飽為目標的生存因素,同時意味著低成本、低通脹的時代已經過去,單純依賴結構導向的發(fā)展模式已經過去。我國現在所面臨的困難源于經濟發(fā)展模式沒有轉型,所以4萬億投資應該投入到能撬動社會投資的領域,投入到對未來的消費增長有突出貢獻的領域,特別是服務性消費領域。
遲福林同時認為,4萬億投資還不夠,只能解決短期問題,解決不了中長期問題,為此,其所在的中國(海南)改革發(fā)展研究院最近提出了一項6.4萬億的社會公共服務投資建議,就是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,用10年左右的時間,新增6.42萬億的投資。6.4萬億的投資是什么概念?就是為了實現2020年城鄉(xiāng)基本公共服務提高的目標,國家財政每年財政支出須增加5000億到6000億,把城鄉(xiāng)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控制在30%左右,需要6.42萬億投資?!?.4萬億投資是個大戰(zhàn)略,在世界上是空前的,從我們過去30年的改革意義來講,一點不遜色于市場經濟的改革?!?/P>
2009年實施激進的財政政策
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的張文魁認為,2009年面臨的問題不是外需下滑,而是內需下滑,是消費信用危機正在加速惡化,所以要保持經濟增長,4萬億投資根本不夠。張文魁認為,我們已經確定了擴大內需的政策,但是現實的情況可能與我們的意愿恰恰相反——內需可能下滑。
張文魁認為,短期內消費恢復不現實,拉動2009年的經濟增長、甚至是拉動2010年的經濟增長還是要靠投資,4萬億根本不夠,盡管地方上報加起來有40萬億,但錢從哪里來?所以2009年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,應該是激進的財政政策,貨幣政策短期內根本沒有用,只能靠激進的財政政策,大規(guī)模的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,這樣使投資上來,投資上來之后增加就業(yè)機會,增加企業(yè)訂單,張文魁據此判斷中國經濟會呈現U型的走勢。
農民工市民化是增長新引擎
同樣是為中國經濟增長建言獻策,著名經濟學家華生則認為,內需不足的基本原因,是因為我們有幾億農民工進入了工業(yè)化的過程,創(chuàng)造了巨大的產能,但是沒有進入城市化過程,不能產生需求過程,所以出現了工業(yè)化和城市化嚴重的脫節(jié)。我國真實的城市化率不到27%,推進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,啟動農民工的市民化,就啟動了新的30年經濟增長的引擎。
華生認為,現在講調整經濟結構,中國經濟結構存在最大問題就是城市和農村的二元差別,在這個情況下,不可能解決內需問題,也不可能解決啟動后30年經濟增長的引擎問題,要啟動新的30年經濟增長的引擎,最根本的是要從現在開始,啟動農民工贍養(yǎng)家屬的試點化,啟動他們的事業(yè)演變過程。這樣的改革,既是經濟改革,因為它涉及到城鄉(xiāng)利益的巨大調整;也是社會改革,因為它要涉及到社會保障、教育、醫(yī)療、公共設施;同時也是政治改革,因為它要解決公民權益的均等化。